摘要 |
臺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屬亞洲黑熊的七個亞種之一,是臺灣唯一原生的熊類,具重要之生態角色及保育功能。雪山山脈為臺灣黑熊於北臺灣的重要分布範圍,近年來大雪山地區時有黑熊出沒紀錄,引起各界之關注。由於該區包括遊憩活動熱絡的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因此從經營管理的角度而言,除須加強對此區黑熊族群生態習性的瞭解,因應潛在人熊衝突危機,故有必要強化管理單位的專業技能及一般民眾的相關知識,以達到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保育,及林業經營管理發展之總體目標。
本報告為「大雪山地區台灣黑熊之族群監測和保育宣導」第四期計畫,奠基於前三期計畫成果,本期計畫目標如下:(1)建構大雪山地區臺灣黑熊棲息地選擇模型;(2)公民科學家暨野生動物族群監測;(3)發展大雪山地區之「有熊森林導覽解說」教育活動方案;(4)建構臺灣黑熊友善社區;(5)臺灣黑熊保育教育宣導。
(1)建構大雪山地區臺灣黑熊棲息地選擇模型:本研究延續第二與第三期「大雪山地區臺灣黑熊之族群監測和保育宣導」計劃所追蹤6隻臺灣黑熊個體資料,除了更新前期未完成追蹤之個體的後續追蹤狀況,也彙整所有個體資料進行進一步分析(M16711黑熊滋擾事件,在本報告中獨立討論)。結果顯示,6隻個體的最小凸多邊形活動範圍為20.6至305.8 km2;核密度估計活動範圍(95%KDE)為6至115.5 km2;核心活動範圍(50%KDE)為0.5至21.8 km2。相較於雌性,雄性臺灣黑熊的活動範圍較大,且與其他個體廣泛重疊,雄性之間的活動範圍重疊率也較高。
總追蹤期間6隻個體有一半以上的定位點位於保護區外,其中4隻個體無明顯季節性移動模式。大部分個體未曾(n=2)或僅鮮少(n=3)跨越道路,除M16711數次跨越大雪山200林道,其餘5隻則分別以大雪山200林道西北或東南側為主要活動區域。另僅有一筆F16688跨越臺8線的紀錄,顯示此區黑熊對交通流量高的道路趨避性高。所有個體皆有零星定位點接近道路或農地,其中3隻個體有出現在農地上的紀錄,但主要仍在森林性棲地內活動。期間個體有效定位點的海拔分布由648至3,377公尺,最低及最高海拔紀錄定位點皆出現於冬季,進一步分析顯示冬季與其他季節的海拔分布具顯著差異,秋季及夏季之間則無差異,而雄性的海拔分布顯著高於雌性。統計結果顯此區黑熊的海拔分布在不同季節、個體及性別有顯著差異(p<0.001),且季節分別與個體及性別有交互作用關係。
以梯度提升樹建構臺灣黑熊棲息地選擇模型結果指出,與步道最近距離、與道路最近距離、海拔及NDVI為顯著因子,而與道路最近距離分別與海拔以及與步道最近距離之間具交互作用影響。黑熊並不會特別迴避步道並會利用距步道5公里內之區域;對道路則迴避400公尺內的區域,利用距道路1至2公里的區域;選擇利用海拔1,000至2,000公尺,並避開2,500公尺以上的區域;偏好NDVI 值0.3至 0.7。黑熊對步道的接受度比道路來的高,而偏好的海拔梯度主要分布在遊樂區邊緣及外圍的區域。
(2)公民科學家暨野生動物族群監測:本期計畫共12位公民科學家參與,並順利完成為期一年的監測。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野生動物相對豐富度以山羌60.24最高,其次依序為台灣獼猴5.83、臺灣長鬃山羊2.89、鼬獾1.27、白鼻心1.01、黃喉貂0.79、黃鼠狼0.53、食蟹獴0.44、臺灣野豬0.37、臺灣黑熊0.22,而野狗的OI值為0.02。同時,本計畫透過一整年的滾動式流程調整,完成建構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之公民科學家暨野生動物族群監測操作流程。
(3)「有熊森林導覽解說」教育活動方案:本計畫提出八個可提供志工在解說與帶隊可靈活運用的單元,並於2021年09月05日至09月06日辦理2場教育方案測試與試教,共有63人次參加;2021年09月25日辦理有熊森林導覽解說工作坊暨志工交流會1場,共有27人次參加;2021年10月23日辦理2場教育活動方案試行導覽活動(其中一場結合臺灣黑熊友善社區,招募大雪山鄰近的博愛國小師生參加),共有85人次參加。
(4)臺灣黑熊友善社區:本計畫執行團隊在2021年1月18日與2021年10月4日,分別於大安、桃山與南勢部落舉辦「臺灣黑熊保育講座」與「臺灣有熊社區交流會」。
(5)臺灣黑熊保育教育宣導:本計畫執行團隊在2020年11月7-8日於「2020第一屆臺灣科學節-科學市集」進行臺灣黑熊保育擺攤宣導,二日參訪本攤位人數達3,520人次。 |